为建立健全我市儿童保障工作体系,切实改善困境儿童生存状况,维护儿童合法权益,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黑政规〔2017〕9号)、《鸡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鸡政规〔2017〕2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家庭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意识和能力,综合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综合治理、慈善关爱等政策和资源,分类施策,精准帮扶,不断提升我市困境儿童保障服务水平,为困境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儿童权益优先,倍加关爱。要对儿童优先保护、优先保障,把儿童福利保障工作放在民生保障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制定政策、提供福利、推进工作过程中优先考虑儿童的生存与发展。
2.坚持家庭尽责,依法监护。强调家庭是抚养、教育、保护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第一责任主体的意识,大力支持家庭提高抚养监护能力。要依法为困境儿童明确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形成有利于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3.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级部门要紧紧围绕困境儿童生存发展需要,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分类保障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儿童福利和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孵化培育服务于儿童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健全工作机制,统筹各方资源,使困境儿童在全社会关爱下幸福生活。
4.坚持突出重点,分类保障。针对困境儿童监护、生活、教育、医疗、康复、服务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突出问题,根据困境儿童自身、家庭情况分类施策,促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三)总体目标
加快形成家庭尽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困境儿童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使困境儿童服务体系更加科学、优化、完善,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意识明显增强,困境儿童成长环境更加改善、安全更有保障、成长生活更有尊严。
二、困境儿童范围
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或重病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
三、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
(一)突出基本生活保障
对于无法定抚养人的儿童,纳入孤儿保障范围。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法定抚养人无抚养能力的未满16周岁儿童,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同时不再适用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对于法定抚养人有抚养能力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纳入保障范围并适当提高救助水平。对于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家庭的儿童,按规定实施临时救助时要适当提高对儿童的救助水平。对于生活无着的流浪困境儿童要及时给予妥善的临时安置,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对于其他困境儿童也要做好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二)加大基本医疗保障
用足现有医疗政策资源,进一步形成困境儿童医疗康复保障合力。为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困难的重病、重残儿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给予适当倾斜,医疗救助对符合条件的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落实新生儿听力筛查测试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政策。对于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儿童、重度残疾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定额补贴。对于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给予全额资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困境儿童医疗费用给予慈善救助。积极开展“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为孤残儿童提供手术矫治和康复。落实弃婴和流浪乞讨儿童疾病患者的发现、护送、救治机制,对其开展的医疗救治实行首诊负责制和先救治后结算。公安部门对流浪、弃婴、打拐解救和受虐解救儿童要做好体检和DNA信息录入工作后再向民政部门移交。
(三)加强康复服务
进一步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加强0-6周岁脑瘫儿童抢救性康复,并将0-6周岁脑瘫儿童康复基础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需要装配康复器具的肢体残疾困境儿童全部纳入“龙江爱心助残工程”等公益项目;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残疾人康复等服务和残疾人保障政策要优先保障残疾儿童需求。
(四)强化教育保障
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要按规定落实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资助政策、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高中阶段教育免学杂费和国家助学金等教育资助政策。对于残疾儿童,要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为残疾儿童、青少年提供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要将其义务教育纳入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全面落实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和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取得办园许可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开展学前教育。支持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在做好机构内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同时,为社会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困境儿童入学、不失学,依法完成义务教育。同时要加强困境儿童职业教育救助。
(五)落实监护责任
对于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儿童,纳入孤儿安置渠道采取亲属抚养、机构养育、家庭寄养和依法收养方式妥善安置。在选择监护人时,要严格遵照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好家庭监护能力评估等工作。对于父母没有监护能力且无其他监护人的儿童,以及人民法院指定由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儿童,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对于儿童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且经公安机关教育不改的,可由公安机关将儿童送交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临时监护,并依法追究监护人法律责任。公安、司法等部门在实施强制措施时,应当负责帮助当事人妥善完成将子女依法委托给亲属等自然人或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等临时代养的安置。对于监护人确实无力抚养的儿童,可通过依法转移监护权实施亲属抚养、机构养育或通过收养对其进行永久安置。对于依法收养儿童,民政部门要完善和强化监护人抚养监护能力评估制度,落实妥善抚养监护要求。乡镇政府、基层组织、学校及公安派出所等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监督和干预。公安机关要积极为困境儿童建立户籍身份。
(六)优化关爱机制
要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的服务管理资源,进一步向社区、家庭延伸,实现困境儿童心理教育、辅导率达到100%。着重完善困境儿童法治教育、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积极为困境儿童提供法律援助,鼓励支持群团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参与困境儿童法律援助活动。完善社区对困境儿童的服务制度,提高社区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为困境儿童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其培养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鼓励和引导社会慈善力量向困境儿童倾斜,建立信息共享渠道,提高精准帮扶度,提升困境儿童幸福感。
四、建立健全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
强化落实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职责,充实提升基层工作能力,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勢,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上下联动、协同配合、集儿童福利服务和救助保护为一体的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
(一)构建市、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工作网络
政府要建立政府领导,民政、妇联牵头,教育、公安、人社、卫计、残联等部门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好困境儿童保障政策落实和指导、协调、督查等工作,要参照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建立面向城乡困境儿童包括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在内的困境儿童安全保护机制。要依托市级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残疾人服务机构、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健全困境儿童服务网络,辐射城乡社区,发挥临时庇护、收留抚养、福利服务等功能。
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要建立详实完备的困境儿童信息合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畅通与民政、妇联、教育、公安、人社、卫计、残联等部门的联系,并依托上述部门(组织)在乡镇(街道)的办事(派出)机构,及时办理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安全保护等事务。
村(居)民委员会要设立由村(居)民委员会委员、大学生村官或者专业社会工作者等担(兼)任的儿童福利督导员或儿童权利监察员,负责困境儿童保障政策宣传和日常工作,通过全面排查、定期走访及时掌握困境儿童家庭、监护、就学等基本情况,指导监督家庭依法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并通过村(居)民委员会向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情况。村(居)民委员会对于发现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属于家庭经济贫困、儿童自身残疾等困难情形的,要告知或协助其申请相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属于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导致儿童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要落实强制报告责任。同时,要积极协助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民政、妇联、教育、公安、人社、卫计、残联等部门组织开展困境儿童保障工作。
乡镇(街道)、城乡社区要设立儿童工作站,打造“儿童之家”工作服务平台,并使用全省统一的“儿童之家”标识牌匾。儿童工作站建设要纳入社区服务管理内容,根据社区服务场地条件配备相应办公设备,要有效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充分利用儿童工作站开展工作。
(二)建立部门协作联动机制
民政、妇联要发挥牵头作用,会同教育、公安、人社、卫计、残联等部门,推动各有关方面共同做好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民政、教育、卫计、人社、城乡建设、城乡规划、房产等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确保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及时得到有效帮扶。民政、教育、公安、卫计等部门要督促和指导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疗卫生机构、救助保护机构切实履行困境儿童安全保护机制赋予的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职责,保障困境儿童人身安全。
(三)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各级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适合困境儿童特点和需求的关爱、帮扶、维权等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广泛动员广大职工、团员青年、妇女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依托各自建立的活动阵地、活动平台、服务项目等,加强对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指导和培训帮扶。各级残联要依托残疾人服务设施加强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特殊教育等工作,加快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建设和康复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组织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提高康复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充分发挥关工委等组织作用,协同做好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
(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
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良性互动机制,加快孵化培育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引导其围绕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照料、康复等需求,捐赠资金物资、实施慈善项目、提供专业服务。落实国家有关税费优惠政策,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困境儿童托养照料、康复训练等服务机构,并鼓励其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针对困境儿童不同特点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家庭教育指导、权益维护等服务。鼓励爱心家庭依据相关规定,为有需要的困境儿童提供家庭寄养、委托代养、爱心助养等服务,帮助困境儿童得到妥善照料和家庭亲情。积极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一对一帮扶、慈善捐赠、实施公益项目等多种方式,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多帮助。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要将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建立政府分管领导负责,民政和妇联牵头,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尽其责的工作协调机制,将儿童福利保障服务保护、预防救助等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困境儿童保障不留死角。要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强化激励问责,制定督查考核办法,明确督查指标,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各级、各部门困境儿童工作信息共享和动态监测。
(二)强化能力建设
统筹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开辟儿童之家等儿童活动,将面向儿童服务功能纳入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财政部门要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做好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提供更加有力支撑;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队伍建设,制定儿童福利督导员或儿童权利监察员工作规范,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困境儿童能力。
(三)强化宣传引导
加强儿童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和困境儿童保障政策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保护儿童权利意识、家庭履责的法律意识和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恤孤慈幼的传统美德,鼓励、倡导、表彰邻里守望和社区互助行为,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及时妥善回应社会关切。
(四)强化督导检查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职责分工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民政、妇联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本意见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重点检查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情况、落实孤儿生活费制度情况及儿童福利体系建设情况,重大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市政府将适时组织专项督查。